9月26日,我院肿瘤外科PICC置管维护门诊成功为7名肿瘤化疗、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,实施了“隧道式PICC”置入术。这一新技术的成功开展,不仅填补了我州在该领域的空白,也标志着我院静脉治疗水平进入更加安全、长效的新阶段,为血管条件差、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更可靠的解决方案。

【健康科普】
什么是隧道式PICC?
简单来说,这是一种更安全、更适合长期使用的输液技术。它通过在患者手臂部位建立一段皮下“隧道”,再将导管送入心脏附近的大血管,从而有效降低感染风险,提高导管稳定性。
在临床上,许多因肿瘤化疗、重症或慢性病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,常常面临血管难找、反复穿刺的痛苦。传统PICC导管在使用中容易出现感染、移位或脱出等问题,既增加患者不适,也可能影响治疗。
隧道式PICC技术,通过超声精准定位和皮下隧道双重保障,实现了重要突破:
1.导管入口藏在皮下,大大降低细菌入侵可能,感染风险降低60%以上;
2.导管固定不易移位,患者日常活动更方便;
3.使用时间延长,可达8-12个月,高于传统导管的3-6个月;
4.术中采用心电图实时定位,确保导管放置位置准确可靠。
下一步,我院静脉治疗团队将持续推进技术升级,通过开展专项培训、病例研讨及多学科协作,推动该技术在肿瘤、重症、老年病等多个临床科室的广泛应用,让更多血管通路困难患者享受到安全、长久、舒适的静脉治疗服务,为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筑起坚实的“血管通路防线”。(肿瘤外科 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