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爱之名,不负初心。她们心向朝阳、提灯而行,护佑生命、竭诚奉献,用微笑温暖心灵,用双手治愈伤痛;她们的故事,是技术与温情的交响,是坚守与奉献的诗篇。今天,让我们走进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身影,聆听她们如何用专业与爱,在生命的战场上书写不平凡的传奇。
陈外平 肿瘤外科护士长 主任护师
她善良柔软、恪尽职守,给予病人细致贴心的照料;她勇敢坚强、不畏艰难,时刻将病人的安危放在首位。参加工作22年来,从临床护理再到护理管理,一路走来,她胸怀理想,勤恳敬业,担当奉献,用满腔的热情和娴熟的护理技术真心服务每一位患者,她用专业与仁爱,在生命的战场上筑起一道温暖的防线,她就是我院肿瘤外科护士长陈外平。
技术创新,引领边疆肿瘤护理的开拓者
“护理工作不能停留在传统模式,必须与时俱进”,这是陈外平常挂在嘴边的话。自担任肿瘤外科护士长以来,她带领团队完成上千例重症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,参与近百例疑难病例多学科协作。2014年,她率先在科室开展PICC置管技术;2015年,她开创性地在州内首次实施超声引导下Seldinger技术,这一新项目为患者静脉重新打开一条“生命”之路,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,同年9月她牵头成立了PICC置管维护门诊,年置管量已达400例,维护量达2000例。陈外平在专业上不断精进,带领团队相继开展了超声引导下改良Sedinger置入PICC、ECG导管尖端定位术、液囊空肠营养管的徒手置入术、手臂式输液港植入术等,因此总能看到患者专程来找她处理各种血管通路方面的问题,总能听到患者及家属对她专业的肯定和感谢。
她作为院内静脉治疗专家、州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主委、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委会专家库成员,她深知肩上的担子重、责任大。她与医院静疗团队及区域内静疗专家一起群策群力,每年带领团队在院内及基层,践行静脉输液治疗行业标准,开展技术培训、疑难会诊等,不断提高区域内静脉治疗技术水平;她同时注重静疗团队的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,努力营造和谐共进、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。在她带领下,静脉输液治疗团队逐渐成长为一支高效、专业、团结的队伍,区域内静脉治疗技术越来越规范,患者的生命通路得到了有效保障。
科学管理,打造有温度的护理团队
“安宁疗护是患者及家属与医护团队相互治愈的一个过程,是对生命最慎重的思考和最诚挚的爱。”或许是见过太多肿瘤患者,她更加炽热地对待工作和生活,认真服务患者,面对肿瘤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,她始终保持着开放和创新思维。2016年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后,她在科内组建心理护理小组,并逐步发展为安宁疗护团队,从入院评估到临终关怀,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人文关怀,她们用专业与温度,让每一位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光,都能感受到尊严与温暖。曾有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王阿姨,在治疗期间多次情绪崩溃,面对这位患者,陈外平带头发起“心灵处方”行动,由护理团队轮流陪老人写愿望清单,录制给孙子的生日祝福,甚至代其出家的儿子尽孝,患者离世后,家属送来的锦旗上“仁心仁术”四个字,成为团队最珍贵的勋章。
始于主动,基于专业,终于满意,肿瘤外科始终秉承这一理念,坚持做有温度的护理团队。陈外平带领团队建立患者微信群,实现了与患者的实时沟通,无论是病情咨询还是心理支持,她总是耐心解答,13年来累计为上万名出院患者提供在线答疑。
开拓者独辟蹊径,探索者勇攀高峰。作为护理管理者,她以创新为笔,以仁心为墨,在临床一线躬耕不辍,在管理岗位励精图治,将人文关怀融入专业护理,让医学温度治愈身心创伤,以生命守护生命,用希望点燃希望,为肿瘤患者撑起一片永不言弃的晴空!(肿瘤外科 供稿)
杨绍丽 神经科 副主任护师
扎根神经科护理十九年,她对专业的极致追求,对生命的敬畏之心,在患者肢体偏瘫的困境里,在意识混沌的迷雾中,一次次点燃希望之火,与死神展开殊死较量,用精湛技艺和无私大爱,为患者筑起生命的坚实防线。她就是神经科护士杨绍丽。
初心如磐,十九年坚守临床一线
她从青春洋溢的“小杨”到两鬓微霜的“杨老师”,岁月改变了容颜,却从未动摇她对护理事业的赤诚。神经科这里收治的多是脑卒中、颅脑外伤、癫痫等重症患者,每一个生命都在与病魔进行着殊死搏斗,这里的时钟总是走得格外沉重。
杨绍丽清楚地记得每一个危急时刻,深夜监护仪刺耳的警报,患者突然的抽搐,家属绝望的哭泣;她也记得那些温暖的瞬间,昏迷多日的患者第一次睁开双眼,偏瘫患者重新迈出的第一步,失语患者费力说出的一声“谢谢”。正是这些瞬间,支撑着她走过十九年的风雨历程。
精益求精,专科护理的实践与突破
在神经科,护理不仅是技术,更是艺术。杨绍丽将“精益求精”刻进了骨子里,她深知,对于昏迷患者来说,每一个护理细节都可能决定生死。
对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,她将康复训练融入日常护理,设计了“床旁-病房-走廊”阶梯式训练体系。一名年轻的偏瘫患者在她的指导下,从卧床不起到重新执笔写字,当歪歪扭扭的“谢谢”两个字落在纸上时,家属的泪水让她更坚信康复护理的价值。
对于失语患者,她自制了图文沟通卡,“喝水”“疼痛”“想家人”等简单的图画,却架起了心与心之间的桥梁。一名脑出血后丧失语言能力的老人,曾用沟通卡“告诉”她,“你比我姑娘还贴心。”出院时,老人紧握她的手久久不放,那颤抖的双手诉说着无声的感激。
带教传承,做年轻人的“铺路石”
作为科室护理带教骨干,她始终牢记“传承经验、培育匠心”的责任,将19年积累的“实战技巧”倾囊相授,手把手教导年轻护士:给昏迷患者鼻饲时要“稳”,气管切开护理要“准”,所有操作都要“轻”。新进护士小李在她的指导下,从害怕给气管切开患者吸痰,到能独当一面。更难得的是,她将“蹲下身子做护理”的理念深深植入每个学生心中——为偏瘫患者穿衣时先调整病床高度,为失语患者护理前先递上纸巾示意,这些教科书上没有的细节,正是护理的温度所在。
近五年,她带教的60余名护士如星星之火,将她的护理理念传播到更多病房,看着学生们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护理骨干,是她最欣慰的时刻。
初心不改,做患者生命中的“提灯人”
十九年,六千九百多个日夜,她累计服务住院患者超1万人次。在杨绍丽的护理生涯中,最珍贵的不是荣誉和赞美,而是那些生命的奇迹:昏迷患者重新站立行走,抑郁的脑卒中患者重展笑颜,年轻护士在她的影响下找到职业价值,这些瞬间,所有的疲惫都化为她前行的动力。
如今,已过不惑之年的杨绍丽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。她说:“只要患者还需要我,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。”在她心中,南丁格尔的提灯永远明亮,而她要做的,就是让这盏灯照亮更多生命的黑夜。(神经科 供稿 )
叶雯 骨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
在医院骨科病区,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,她或俯身为患者调整牵引装置,或耐心指导术后康复训练,或轻声安抚焦虑的家属。胸前的党徽与洁白的护士服相映生辉,那是骨科主管护师叶雯,这位被患者亲切称为“小叶”的白衣天使,用专业与温情编织起无数病患的康复之路。
深耕专业技术,筑牢护理根基
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病房窗帘时,叶雯已完成了当天所有手术患者的术前访视。她轻轻扶正一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体位,动作娴熟得如同对待易碎艺术品。二十年来,她始终紧跟骨科医疗技术发展前沿,从术前准备到术后观察,从并发症预防到康复指导,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。
新冠疫情暴发期间,叶雯主动请缨进入感染病区,厚重的防护服里,汗水浸透了衣衫;严密的口罩下,压痕深深烙印在脸庞,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为患者采集核酸,她却从未有过一丝怨言。这种专业坚守不仅体现在特殊时期,更融入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:为关节置换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,为脊柱疾病患者调整最佳卧位,她用专业守护着患者的“骨”骼健康。
精进管理能力,凝聚团队力量
作为科室的护理组长兼质控组长,叶雯协助护士长优化科室管理,牵头制定了《骨科专科护理常规》《骨科疾病健康教育》等10余项制度,她创新的倾听耐心、解释细心、关怀暖心“三心工作法”成为科室的服务标杆。
一名腰椎术后患者因康复效果不理想而焦虑不安,甚至多次情绪失控,叶雯每天坚持陪同沟通,耐心进行康复训练指导,她特意用手机录制“康复进度视频”,让患者直观看到每一天的改善;同时,联合康复师制定“床边坐+助行器站立+病房行走”三步训练计划,最终帮助患者重获健康。出院时,患者送来锦旗上印着“用爱抚平伤痛,用心点亮希望”,这十二个字,道出了叶雯护理理念的真谛。
坚守职业初心,彰显党员担当
作为骨科党支部组织委员,叶雯始终践行“党旗在护理一线飘扬”的信念,将党建工作与专业护理深度融合,她牵头组建“党员先锋护理小组”,在病区设立“党员责任区”,把党的温暖通过专业服务传递给每位患者。
“看到您胸前的党徽,心里就觉得踏实。”一位患者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叶雯作为党员护士的担当。工作中,她为脊柱术后患者量身定制康复方案,深夜坚守在急诊骨折患者床前;她细心为独居老人掖好被角,在康复训练中始终紧握患者颤抖的双手。二十年来,叶雯胸前的党徽始终与燕尾帽相伴生辉,她以专业诠释责任,用仁心温暖病患。在她的影响下,“党员先锋护理小组”已成为科室的一面旗帜,带动更多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,用爱心和专业守护健康。正如叶雯所说:“党员身份不是光环,而是要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。”
“优秀共产党员”“优秀医务工作者”“优秀护士”一项项荣誉背后,是叶雯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。暮色中的病区渐渐安静,叶雯检查完最后一处伤口敷料,轻轻拉上病房门,走廊尽头的窗户外,星光悄然点亮。这位白衣战士的一天即将结束,而她对护理事业的热爱,依然如二十年前那个第一次戴上护士帽的清晨般炽热。在这片热土上,她用专业与仁心续写着新时代的南丁格尔故事——不是用豪言壮语,而是用二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。(骨科二病区 供稿 )
董玺 麻醉科 主管护师
无影灯下,她动作娴熟地为患者消毒、铺巾、传递器械,眼神专注而温柔。她就是董玺,一位在护理岗位上默默耕耘了十一年的白衣天使。十一年光阴,足以让一棵幼苗长成大树;十一年坚守,让这位普通护士成长为患者心中最温暖的依靠。
以心换心,她让手术室有了温度
在常人眼中,手术室是冰冷的代名词:刺眼的无影灯、锃亮的手术器械、滴答作响的监护仪,但董玺用自己的一双手,为这个空间注入了人性的温度。每当遇到紧张不安的患者,她总会俯下身来,用轻柔的声音解释手术流程,那双带着笑意的眼睛仿佛在说:“别怕,有我在。”
那是一位百岁老人,躺在手术台上痛苦地呻吟,董玺没有机械地执行操作流程,而是紧紧握住了老人颤抖的双手,整个手术过程,她始终站在老人视线可及的地方,不时轻声安慰。细心的她不仅关注手术进程,更注意到老人体温的变化,及时使用加温设备,让饱经沧桑的身躯不再寒冷。当老人平安返回病房时,家属红着眼眶连声道谢,董玺却不好意思地摆摆手道,“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十一年前那个初出茅庐的护士许下的誓言“视患者如亲人”,如今已化作她每一个细微动作中的自然流露。
手术室的夜班电话总是来得猝不及防,那个凌晨三点的急诊电话刺破夜的寂静,“多发伤患者,失血性休克,立即手术!”当平车推入手术室时,董玺看到的是一位浑身泥浆的农民工,沾满混凝土渣的工作服已被鲜血浸透,安全帽歪在一旁,露出那张被烈日灼伤的脸,皱纹里嵌着洗不净的尘土,干裂的嘴唇因失血变得灰白。监护仪的警报声刺耳地尖叫着,将董玺的思绪迅速拉回,她立即投入抢救,动作快而不乱——建立静脉通路,加压输血,监测生命体征。在忙碌的间隙,她注意到患者紧攥的拳头,那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,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黑色,掌心的老茧厚得发黄,她轻轻掰开那僵硬的手指,用温热的纱布一点点擦去指缝里的泥沙。“师傅,坚持住,”她俯身在患者耳边说,“您的家人还等着您回去呢。”不知是不是错觉,她看见监护仪上的心率似乎稳了一些。天微微亮起,患者终于转危为安,所有疲惫在此刻都化作了心尖的温热,在这个充满消毒水味的手术室里,她守护的不仅是一个生命,更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。
跪地托举,孕八月护士的“生命拥抱”
2020年3月,重庆小面馆里飘着麻辣鲜香,怀孕八个月的董玺正在用餐。突然邻座传来一阵骚动,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倒在地上,突然癫痫发作到底,四肢剧烈抽搐,嘴角溢出白沫。周围食客惊慌退后,小女孩的母亲手足无措地哭喊,她没有丝毫犹豫,撑着笨重的身子跪坐在地上。她将女孩的头轻轻托在自己隆起的腹部上,一手护住女孩的颈部,一手迅速清理口腔分泌物,孕晚期的腰背传来尖锐的疼痛,她却恍若未觉,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女孩的瞳孔变化,随着呼吸起伏的腹部,与怀中的女孩形成奇妙的生命共鸣。当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,董玺才感到双腿发麻,她婉拒了家属的谢意,只是简单交代了病情,这一刻,她忘记了自己是孕妇,只记得自己是一名护士。
人生如棋,落子无悔。董玺用十一年的坚守证明,护理工作不仅是技术的娴熟,更是爱的艺术,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她将继续以专业与温情,守护每一个珍贵的生命。(麻醉科 供稿 )